睪丸腫瘤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其中先天性因素包括隱睪或睪丸未降、家族遺傳、Klinefelter綜合征、睪丸女性化綜合征以及雌激素分泌過量內分泌障礙等。獲得性因素包括睪丸損傷、職業和環境、營養不良和局部溫度升高等。近年來國外研究發現,種族、患者母親妊娠時體重增加程度和雌激素水平、患者出生時的體重、年齡、社會地位、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血清膽固醇水平等均與睪丸腫瘤發病有關?;驅W的研究表明睪丸腫瘤與12號染色體短臂異位有關,p53基因的改變與睪丸腫瘤的發生具有相關性。
1.睪丸腫大
多數患者的睪丸呈不同程度腫大,有時睪丸完全被腫瘤取代,質地堅硬,正常的彈性消失。早期表面光滑,晚期表面可呈結節狀,可與陰囊粘連,甚至破潰,陰囊皮膚可呈暗紅色,表面常有血管紆曲。若為隱睪發生腫瘤多于腹部、腹股溝等處捫及腫塊,而同側陰囊是空虛,部分睪丸腫瘤患者同時伴有鞘膜積液。
2.疼痛
絕大多數患者睪丸感覺消失,無痛感。所以一般認為腫瘤是無痛性陰囊腫塊。值得注意的是在臨床還可以見到急劇疼痛性睪丸腫瘤,但往往被認為是炎癥,發生疼痛的原因是腫瘤內出血或中心壞死,或因睪丸腫瘤侵犯睪丸外的組織而發生疼痛。
3.轉移癥狀
睪丸腫瘤以淋巴結轉移為主,常見于髂內、髂總、腹主動脈旁及縱隔淋巴結,轉移灶可以很大,腹部可以觸及,患者訴說腰、背痛。睪丸絨毛癌患者,可出現乳房肥大,乳頭乳暈色素沉著。
1.實驗室檢查
在病變晚期,可出現貧血,血沉增快,肝功能異常,黃疸指數增高,腎功能損害等。睪丸腫瘤標記:采用放射免疫新技術檢測血液中微量激素在化驗診斷腫瘤方面是一個突破。對睪丸腫瘤的診斷靈敏度高和較有特異性的有甲胎蛋白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90%患者有一種或兩種標記增高。
2.CT及MRI檢查
腹部CT可顯示腫瘤三維大小及與鄰近的組織的關系,鑒別睪丸腫塊是囊性或實性準確率達到90%~100%,并能區別腫瘤中心壞死液化與囊腫。MRI對軟組織的對比度較好,可顯示血管結構,減少臨床分期的誤差達22%。尿的促性腺激素和尿液膠乳實驗,如為陽性,則對診斷有決定性意義。
1.放療
精原細胞瘤睪丸切除后放射治療,25~35Gy(2500~3500rad)3周照射主動脈旁和同側髂、腹股溝淋巴結。第I期者90%~95%可生存5年。如臨床發現腹膜后病變即第II期,則縱隔及鎖骨上區亦照射20~35Gy(2000~3500rad)2~4周,5年生存率亦可達80%以上。
2.化療
(1)適應證不宜手術或不愿手術的II、III期患者;局部腫瘤限于睪丸內,但腹膜后淋巴結清除后組織中有癌浸潤者;手術、放療后,或化療完全或部分緩解后的維持、挽救治療。
(2)禁忌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有感染以及發熱等嚴重并發癥者;年老體衰或呈惡病質者;有嚴重骨髓抑制者。
3.介入放射治療
睪丸腫瘤易于發生淋巴道和血道的轉移。介入放射學動脈區域灌注化療和淋巴管灌注化療對改善預后尤其是中晚期患者有重要作用。
4.免疫治療
惡性腫瘤發生的原因有機體免疫力降低的因素,而手術治療、化療以及放療等療法對機體免疫系統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所以,在惡性睪丸腫瘤的綜合治療措施之中,免疫治療仍可以作為輔助療法發揮一定的作用。
5.手術治療
睪丸切除術適用于任何類型的睪丸腫瘤,所強調的是應當采用經腹股溝途徑的根治性睪丸切除術。
單純睪丸切除往往達不到徹底的手術切除效果,需配合施行膜后淋巴結清除術,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 |
2018年5月~2018年7月 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及評估論證工作; | ![]() |
2019年12月~2020年4月 完成項目工程招標等各項施工前準備工作,2020年4月份開工建設; | ![]() |
2020年6月~2021年11月 整體裝修、設備安裝完成; | ![]() |
2022年2月 盛大開診。 |
![]() |
2018年8月~2020年3月 完成項目詳細規劃的設計及審批工作,同時根據詳細規劃要求,對項目設施進行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并完成初步設計審查工作; | ![]() |
2020年4月~2021年5月末,項目主體工程完成 | ![]() |
2021年12月 醫療設備調試完成; |